他没种过庄稼,也没收过粮食,对农活可以说是“一窍不通”,但他做的事情却让数亿中国农民为之振奋,连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为之点赞。专家们认为他发起的这场名为“三变”的改革,找到了政府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,找到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办法,是当前破解“三农”问题的重要措施。正是这一特殊贡献,使他在今年十月被评为全国“十佳农民”,成为全国十佳农民评选三年来,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贵州农民。
他就是曾经获得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、“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”、“贵州榜样·最美人物”的陶正学。
陶正学在自己的家乡——边远贫困的贵州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发起的“三变”改革,让农村“沉睡”的荒山、流水、洞穴、石旮旯、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变成了资产,让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有了财产性收入;让一直“窖藏”在农家的闲散资金,变成了村民加入合作社的股金,找到了发挥作用的“大舞台”;让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农民“重回”集体,并成为这个“集体”的“主人”,不仅土地年年有收益,年底还可以分红,干活还有工资。看似不起眼的“三变”改革,一下子把农村激活了。
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的传统农民,怎么会发起这么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?这其实与陶正学天生不改的“秉性”有很大关系。
还是少年时,看到村里乱拉乱接的电线,陶正学就想等哪天自己有钱了,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,消除这个“危险源”。
乐善好施、热心助人、心忧大众,始终是陶正学不变的情怀。
正是这种“情怀”,使陶正学的创业顺风顺水,不管走到哪总会遇到好人,总有人会明里暗里地帮助他。
16岁独自外出到水城打工时,陶正学就在往返水城的路上结识了很多好朋友,这些朋友在后来的创业中都给过他或多或少的帮助,他对他们始终心存感激,他总是想办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正是这种“情怀”,使陶正学始终心系家乡,一直把促进家乡发展作为己任,坚持不懈地给家乡“输血”,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,也要坚持“拜访”村里的困难群众。看到单纯的“输血”效果十分有限,他又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回家,与儿时的小伙伴们反复讨论让家乡走出困境的好办法。
正是这种“情怀”,促使已经身价5亿的他最终下定决心,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,放弃一个成功人士的安逸享受,回到边远贫困的舍烹村重新“吃苦受累”,带着家乡的“穷亲戚”一起干,重新开始更加艰苦的创业。“最多我又变成穷光蛋,大家得到的却是世世代代都受益不尽的‘金山银山’和绿水青山”。陶正学对一个个好心劝他的人说。
正是这种“情怀”,使陶正学发起成立的银湖合作社一呼百应,第一批就有465户农户拿出土地和闲散资金入股,连外村外乡外省的人都来加入。在征地、修路、引水、栽树、建大棚的过程中,处处都是出人意料的顺利,每一项工作几乎都是“零阻力”。
正是这种“情怀”,使陶正学很快由富翁变成了“负翁”,能够抵押的房产全部抵押了还不够,不为人知的娘娘山却面貌一新——路通、山绿、水清、“人活”。
今天的娘娘山,已是一个生态良好,花果满山,社会和谐,山地特色高效农业、山地旅游业、大健康产业初露端倪,后发优势明显,赶超势头强劲,人民群众激情满怀的新园区,正朝着国际著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奋进。
陶正学自小就怀揣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梦想,这个梦想使他坚持年年都要回家看看。当年外出读书和打工创业,陶正学就是怀揣梦想从这条羊肠小道走出去的,为让大家告别这种出门过爬,回家过趖的道路,陶正学总是倾其所有,尽可能帮助他人。
陶正学一直希望自己的“输血”能改变舍烹村的贫困面貌。迄今为止,他用于支持农户建房、帮助贫困群众、支持公益事业的资金已经接近3000万元。图为陶正学支持贫困农户建起的新房。
陶正学每年都要给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发红包。
无论是在外闯荡,还是带着家乡父老重新创业,陶正学都坚持学习,不断提升自己,不断完善自己。
陶正学发起成立的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让舍烹村的465户农户变成了股东。
合作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,让边远贫困的娘娘山园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。
合作社狠抓产业结构调整,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、山地旅游业、大健康产业在娘娘山迅速崛起。
“三变”改革“唤醒”了“沉睡”的资源,让这些资源变成了村集体和农户的财源。银湖合作社投资建设的人工湖和玻璃栈道,已经成为娘娘山园区重要的旅游设施。
“三变”改革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。农户张雨国利用自己房屋开办的农家旅馆经常爆满。
“三变”改革大大激发了娘娘山人的创业激情。
改革让娘娘山硕果累累,让陶正学的笑容更加灿烂。
荣誉始终鞭策着陶正学奋力前行。
“三变”改革成为破解“三农”问题,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,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。图为参加全国产业扶贫观摩会的同志在娘娘山园区参观考察。
著名节目主持人牛群在舍烹村录制《五一乐三天》节目时,三次盛赞娘娘山的“三变”改革。
被媒体誉为中国“三变”改革发源地的舍烹村,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迈向更加宏伟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