猕猴桃育苗技术规程

猕猴桃育苗技术规程

1  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中华猕猴桃、美味猕猴桃的种子播种、实生苗培育、嫁接苗培育、成品苗木的假植要求。

本标准适用于六盘水市范围内1年生-2年生的中华(含美味)猕猴桃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。

2  术语和定义
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。

2.1  实生苗 seedling 

用种子繁育的苗木。

2.2  自根营养系苗  self-root nursery plant

用扦插、分株、压条或组织培养繁殖的苗木。

2.3  层积处理 stratification

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,完成种胚的后熟过程和结束休眠促进萌发的一项措施。

2.4  嫁接  grafting

把优良品种的枝或芽接到另一个长势健壮的植株上,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植株的方法。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,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。

2.5  枝接 grafting

接穗为带有一芽或数芽的枝条,称为枝接。常用方法有切接、劈接和舌接。

2.6 芽接  budding

接穗为带芽的片段,称为芽接。常用方法有“T”形芽接、嵌芽接。

2.7 嫁接部位  graft parts

砧木与接穗接合的部位。

3 砧木种子采集与处理

3.1 种子采集

3.1.1 母树选择:品种纯正,健壮、无病虫害、果大、种子多。选用美味猕猴桃品种或本地野生中华(含美味)猕猴桃。

3.1.2 采种:果实充分成熟、种子变黑或深褐色时采集,置于阴凉处自然软熟,采种果实不得腐烂。

3.1.3 洗种方法

捣碎软熟果实,置于细筛或纱布袋中,用水冲洗净,去除果肉、清除果浆和碎果皮,再次淘洗,漂出杂质和空粒,将沉下的种子洗净用纱布滤干,放在室内摊薄晾干、或放置于通风干燥处阴干,切忌阳光曝晒。

3.1 种子保存  塑料袋封装,置于4℃低温下贮藏。

3.2 种子质量

净度达到95%以上、含水量达到10%-15%,发芽率达65%以上,种子千粒重1.1-4.4克,每公斤种子22-91万粒。

3.3 采种记录

详细记载采用的品种、数量、产地、年份、母树树龄及生长环境、种子处理方法等。

3.4 种子处理

3.4.1 沙藏层积

将阴干的种子与5-10倍的清洁细河沙(用0.2%的高锰酸钾消毒)充分拌匀,细河沙含水量约为20%,以“手捏成团,松开即散”为宜。根据种子量选用木箱、花盆或纤维袋存放,直接放入4℃冷库中保存,防止鼠害;或将存放种子的容器埋在室外0.3-0.4 m深的土中,土面上盖遮雨设施,防止过多雨水和鼠害。沙藏层积时间以60-80天为宜,开始沙藏时间根据播种时间倒推计算。

4.5.2  变温处理

先将种子放在低温(4-5℃)下12天以上,然后按白天20℃(要求时长16小时),晚间10℃(要求时长8小时)的交替变温处理,持续2-3周。

4 实生苗培育 

4.1 播种床选择

选择背风向阳、排灌方便、pH值5.5-6.8的地块,土质以沙壤土最佳。

4.2 播种床整理和土壤消毒

秋冬季节,按每亩3000kg充分腐熟的牛、马、猪粪或厩肥,100kg过磷酸钙的标准,将肥料均匀撒于土表,深翻约30cm,肥料与土充分拌匀,整细压平;用菌毒清、多菌灵、敌克松等土壤消毒剂消毒,最后开厢起垄做高畦苗床,苗床规格为宽1-1.2 m、床高0.2 m,长5-10 m(根据地块而定),要求土壤细碎,拣尽杂草碎石,同时床面耙平。     

4.3 播种

4.3.1 播种时期: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9-10℃、播后20天日平均气温在14-15℃时最适宜播种;如采用温室大棚播种,则可以提前20天-30天。

4.3.2 播种量:根据种子的千粒重计算每亩的播种量,以每平方米3-5克为宜,撒播的播种量为每亩2000克-2670克(合2-3 公斤为宜)。

4.3.3 播种方法:

条播:采取横幅宽窄行或顺行条播,行距以0.2- 0.3m为宜。播种沟深约为2-3 mm。

撒播: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。

具体播种步骤

取出经层积处理的种子,先用50 毫克/升赤霉素浸泡20小时,取出晾干,用干净的细河沙(或细黄土)拌匀,备用;然后在播种床畦面上均匀浇透一层极稀薄粪水或清水,表层0.2m土壤均湿透,待水下渗后随即播种;播后用2-3 mm厚的过筛细黄土或腐殖质土覆盖种子,其上盖地膜,地膜上盖一层稻草或茅草保湿。

4.4 播后管理

4.4.1 揭覆盖物:种子发芽出土时(播后约20天),揭除稻草或茅草,拱起地膜成小温棚。随着气温回升,加强拱棚内温湿度管理,白天揭除拱棚两端通风降温,晚上覆盖保温。

4.4.2 喷水保湿:出苗期密切关注苗床的湿度,如果畦面干燥,可每周喷雾化水1-2次,慢慢喷透。

4.4.3 遮阴:当幼苗基本出齐后,以自然地块为单元,用水泥柱、钢丝、遮阳网搭建荫棚,阴棚的遮阳网遮光率75%左右,四周用遮阳网围挡,后期撤掉地膜炼苗。阴棚管理白天盖,傍晚揭;晴天盖,阴天揭;大雨盖,小雨揭。

4.5 移栽及栽后管理

4.5.1 移栽时期:幼苗长出3-5片真叶时移栽。

4.5.2 移栽前准备:

移栽苗圃地:土壤每亩施入氮磷钾复合肥120kg、腐熟的农家肥1000kg(实际用量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调整),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,并按播种床的消毒方法消毒,然后整成高畦,土壤细碎,畦面平整。

移栽前播种苗床处理:在移苗前约10天,撤除阴棚周边的遮阳网,于阴天揭开阴棚炼苗;移栽前2-4天对苗床灌透水或在雨后进行移栽,便于带土起苗。

4.5.3 移栽

在移栽苗圃畦面上,按行距约0.2m 挖深8-10 cm的浅沟,沟中放消毒过的草炭土或疏松的菜园土,按株距8-10 cm 栽苗。

栽苗时间宜选择在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,移栽时边起苗、边定植、边遮阴(大型阴棚于移栽前搭建更方便),栽后立即浇透水。

4.5.4 阴棚管理

移栽圃的遮阳网的透光率以50%左右为宜,幼苗成活后,白天盖,晚上揭;等到幼苗长至30 cm以上、苗干完全木质化时可全部拆除。如果苗圃地所处位置阴凉光照不足,不需遮阴。

4.5.5 栽后管理

4.5.5.1保湿:遇干旱及时浇水,对刚移栽的小苗,采用喷洒方式。同时在苗圃行间覆盖碎的粗有机料如谷壳、松针或锯木屑等保湿。

4.5.5.2追肥:宜勤施薄施,移栽苗新长出2-3片叶时,开始追肥,0.1%-0.3%的尿素水或极稀薄的农家粪水或沼液,约15天一次,至7月以后,应加施速效磷钾肥,如浇施0.2%加氮磷酸二氢钾或沼液。

4.5.5.3中耕除草:根据土壤状况及时中耕、疏松,清除杂草。

4.5.5.4摘心:幼苗长至约50 cm时,予以捏尖,及时疏除茎干近地面20cm高内的萌芽,其余部位的分枝多次摘心。

4.5.5.5病虫害防治:常见病害有立枯病、疫霉病,常见虫害有地老虎、蝼蛄和蛴螬(金龟子幼虫)等。

立枯病、疫霉病:主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,刚出土至株高10 cm的幼苗易发生,茎基部初呈水渍状、后期加深变黑缢缩腐烂,上部叶片萎蔫或呈白色凋枯。防治措施:拨除病苗,发病前喷0.3%等量式波尔多液或在发病初期喷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。

地老虎、蝼蛄和蛴螬:前2种虫害是昼伏夜出,而蛴螬是在地底下活动,因此采取用毒饵诱杀方法:用鲜草或菜叶伴1%的敌百虫(美曲磷酯)液,制成毒饵,傍晚放在畦面上,可诱杀地老虎;用90%晶体敌百虫(美曲磷酯)与豆饼、玉米碎渣、麦麸(炒香)制成毒饵,以饵料100份,水10份、药1份拌匀,于傍晚铺在地面上,诱杀蝼蛄和蛴螬;此外,蝼蛄有趋光性,晚上可用灯光诱杀。

5 嫁接 

5.1 嫁接时间:春季伤流期前或后、夏秋季节均可。

5.2 嫁接方法:春季枝接,常用单芽切接、舌接或劈接;夏季芽接或枝腹接。春季可将进入体眠期的实生苗挖出,于室内集中嫁接,再移栽入苗圃。

5.3 接穗选择和保存:根据生产需求确定品种,选择品种纯正、树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母树作为采穗树。

5.3.1 硬枝嫁接的接穗要求:一年生发育枝或结果枝,健壮充实、芽眼饱满;

5.3.2 嫩枝嫁接的接穗要求:新枝木质化,剪去叶片,留下叶柄,随采随接。或冷藏保鲜好的冬季采集硬枝作接穗。

5.3.3 接穗保存:剪口涂蜡保护,按品种、雌雄性别挂牌;硬枝捆绑后用塑料膜包扎保湿,再沙藏或冷库贮藏;嫩枝捆绑后用湿布或湿毛巾包裹,或用潮湿的苔藓、纸等保湿材料包裹,外面再包薄膜,置阴凉处或4-5℃冷库短期保存。

5.4 砧木选择:选用与接穗品种属同一种类幼苗作砧木,亲和性高。

6 嫁接苗管理

6.1 嫁接苗定植

苗圃地整理:按5.2执行。

6.2 移栽:按株距0.15-0.2 m和行距0.3-0.4m 及时将嫁接苗移栽入苗圃,深度以泥土盖住根颈部为准,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,并用碎有机料(发酵过的谷壳、菌渣等)或地布覆盖,地布四周盖严。

6.3 剪砧

夏季单芽腹接的苗木需及时剪砧,分次进行,先在接芽上方2-3cm处刻伤向接芽反向折倒,等接芽萌发新梢长至8-10 cm 时,再在刻伤处剪断。

   秋季包芽嫁接的幼苗,等第二年春季伤流前一次性从接芽上2-3cm剪砧为宜,并解膜露出接芽。

6.4 除萌

及时抹除砧木上的萌芽,春季萌芽后每隔4-5天进行一次。

6.5  土肥水管理:参照本标准的5.5执行,但施肥量增加1倍,间隔时间前期约15天,后期约20天。

6.6  立支柱及摘心、绑缚

接芽生长到30cm以上时,苗旁边立一支柱,及时将新梢绑缚到支柱上,使其直立生长;新梢长至60-100cm(强旺品种长,弱势品种短)时摘心促壮。

6.7 解膜

嫁接苗成活后,嫁接部位出现缢痕时,及时松绑;如没有出现缢痕,在建园定植前须全部解膜。